標題: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馬謖的結局

發問:

馬謖的結局在正史《三國志》說法不一,一說是判死罪,又一說是病死獄中,別一說是逃亡了。到底何者為實?還是三者都有發生,若是,次序如何? 大家又認為馬謖該不該殺?

最佳解答:

馬謖才器過人,且好談論軍計,《三國志》多次提到,「諸葛亮頻攜謖,逢議點謖」,可謂深受諸葛亮信任;劉備臨終前,曾告誡諸葛亮:「馬謖言過其實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」,而「亮猶謂不然。以謖為參軍,每引見談論,自晝達夜。」諸葛亮征討南中時,曾向諸葛亮提議採取心戰。建興六年(228年)街亭之戰時,馬謖因違反軍令,為張郃所破,蜀軍進退無據,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,退守漢中,後被諸葛亮處斬。斬首之時,全軍落淚,諸葛亮亦痛哭。京劇《失街亭》就是講這一段故事。《三國志?馬良傳》記戴馬謖死於獄中,《向朗傳》則提到馬謖逃走,向朗知情不報,因此讓馬謖的死充滿了謎團。 他該不該死? 我想是不該吧!

其他解答:

我認為馬謖是被判死罪的,因為我只聽說過「孔明揮淚斬馬謖」。我認為馬謖該殺,因為他的驕傲自大,不守軍令而又令諸葛孔明的北伐再次失敗,不能統一。如果不殺他,恐怕會令軍心大亂,人心不穩,軍紀無存。|||||第三個說法,出現在向朗傳中:丞相諸葛亮南征,向朗留統後事,五年隨諸葛亮前往漢中,向朗平時和馬謖友善,因為馬謖逃亡,向朗知情不報,諸葛亮恨他,把他免官。(注意一點,沒有說逃亡是何時發生) 但這卻是說馬謖在街亭一戰中,戰敗而棄軍逃亡,並不是說因下獄而逃亡 而第二種說法出現在馬良傳中:(馬)謖下獄物故,(諸葛)亮為之流涕。 物故一詞翻譯就是死亡,同時死亡的方法其中一種就是斬首 第一種說法出現在諸葛亮傳、王平傳、華陽國志、襄陽記、資治通鑒 如此解釋,就沒有三種說法的矛盾FAD2A23AB937987B
arrow
arrow

    dvhtl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